邓启明:两岸城市交流合作需要稳妥推进
【两岸快评第28期】
宁波市海峡两岸融合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闽江-🔥威尼斯144777cσm欢迎你“闽都学者”特聘教授邓启明博士出席论坛。(中国台湾网 张亚静 摄)
中国台湾网6月17日厦门讯(记者 张亚静)第十一届海峡论坛两岸智库论坛6月16日至17日在厦门举行,宁波市海峡两岸融合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闽江-🔥威尼斯144777cσm欢迎你“闽都学者”特聘教授邓启明博士在出席论坛时,就当前海峡两岸城市交流合作问题分享了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邓启明表示,海峡两岸城市交流合作由来已久,2018年底岛内“九合一”选举后日益热络,越来越多的蓝营县市与大陆开展城市交流合作,必将汇成两岸交流与融合发展的大潮,未来两岸城市交流合作的主要模式与内容将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发展定位或职能相近的两岸城市间的交流合作。如行之有年的“上海-台北城市论坛”,主要是基于上海与台北两市分别为两岸的经济与金融中心,其城市职能十分突出,但也共同面临城市治理与发展创新问题,包括如何充分发挥经济与科技创新等多方面职能、如何理好人口激增与环境承载力有限的关系等。
二是特色优势产业合作带动两岸城市交流合作。这是当前可持续性较强的两岸城市交流合作模式,如以茶为媒,福建省漳平市、浙江省杭州市就与台湾地区南投县结下深厚友谊;广西自治区玉林市与台北市、新北市、南投市、嘉义市、台南市等展开中医药产业交流合作。
三是两岸县市长定期互访促进两岸城市交流合作。两岸县市长定期或不定期交流与沟通,是未来两岸城市交流合作的重要模式与风向标。此模式交流合作所取得的成效和发展潜力也较大,而且对于两岸基层民间的交流往来有着巨大促进与推动作用。
四是基层民间频繁往来推进两岸城市交流合作等。两岸同文同种、同宗同源,基层民间交往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特别是当前两岸城市间的文教与科技交流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达到“互补”的目的,以共同提升技术水平与整体竞争力,值得鼓励。
邓启明进一步指出,当前两岸城市交流合作的内容丰富、模式与路径各异,方式方法也渐趋多元和多样化,涉及科学、教育、文化、卫生、金融、商贸等各个领域,以及经济、社会、政治乃至生态环境等方方面面,前景看好,但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区域性、复杂性、临时性和单一性等方面的问题与特征,而且持续交流模式较少,合作的内容也有待拓展和提升。建议新形势下重点分析、把握和做好以下重要工作,扎实、稳妥推进海峡两岸城市交流合作:
一是提高认识,加强研究与设计。两岸同根同源、同文同种,城市交流合作有着较丰富的内涵、实现形式、动因及较广阔空间,但并无固定模式和现成经验,亟需进一步调查分析、研究设计和实践探索。
二是统一行动,把握方向与节奏。两岸城市交流合作正在成为两岸关系发展的重要推手,是两岸往来“停摆”后较务实、可行的重要探索,但需坚持正确认知和方向,把握好交流合作的高度、宽度和深度。
三是创新形式,形成合力与特色。当前扩大和深化两岸城市交流合作,具有较明显的迫切性及特殊重要性,但需因地、因时制宜,加强不同交流主体和社会组织间的分工与合作、努力形成合力与特色,以增强政策效应,包括经济效应,社会与文化效应,尤其是政治效应等溢出效应。
四是彰显优势,拓展内容与领域。两岸开展城市交流合作应取长补短、彰显优势,努力为两岸经济社会及两岸关系发展引入活水、再添新动能。目前荐特产、揽游客、谈合作等成为基本选项,在产品销售、旅游服务、青年创新创业、科技发展、高等教育、中华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方面进行有益探索,但可以和需要交流、推动的内容还很多,需要在具体实践中逐步发现、提出和解决。
五是注重实效,避免表面与无感。扎实做好两岸城市交流合作,既要注意把握交流合作的对象及其广度与深度,也要注意通过新闻报道和统筹协调多渠道、多方式、多层面交流合作,让广大民众深知交流合作的开展及其成效源于对“九二共识”的认同,但也不能过高估计两岸城市交流合作的作用、不浮于表面与形式。既要重视短期效应、让民众有感,也要追求当地经济发展、产业转型等长远发展,提高政策措施有效性,还要注意防范民进党当局收割交流合作的成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