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144777cσm欢迎你(中国)官方网站-App Store

  •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人口民族

2021-02-02 23:41:00
来源:华夏经纬网
字号

  山西省很久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分散杂居的省份。历史上民族间日益密切的经济交换、多次民族迁徙、屯田、移民、朝代更迭等造成的人口变动,使山西民族分布形成了汉族遍布全省,各民族间杂居、聚居,互相交错的状况。民族间互通语言相当普遍,汉语汉文早已成为全省各民族之间共同交际工具。目前,除汉族外,山西有回族、满族、蒙古族、朝鲜族、藏族等45个少数民族,其中汉族占全省总人口的99.71%,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0.29%,分布在全省118个县(市、区)。在少数民族中,回族居多,多分布在太原、大同、阳泉、长治、晋城5市和运城、临汾、晋中地区。他们一部分是明初从江苏、浙江、河南等地来晋服役、任职或经商而定居下来的;一部分是民国时期由于生活所迫,从河北保定一带逃荒或经商,定居于山西的。其次是满族与蒙古族。他们大都是顺治元年(1644)随清定都北京而入晋的,主要分布在太原、大同、雁北、忻州、晋中等地市。朝鲜族、藏族多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随着山西经济的发展,由外省陆续来山西的。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各民族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存在着民族压迫、民族斗争,甚至民族间的侵犯和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废除了民族压迫制度,山西省实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民族大团结,各民族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确立了平等、团结、互助的新型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了各民族的发展和繁荣,促进了山西各项社会事业的进步。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山西省民族工作部门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对少数民族经济、文化、教育、卫生等事业给予了很大帮助,做了大量工作。在全省范围内进行了党的民族政策宣传教育,多次召开全省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举办民族知识竞赛。据统计,全省少数民族中,有376人被选为各级人大、政协代表和委员,有2850人在各级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担任科技管理干部,有599人成为各行各业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其中有17人成为全国劳动模范或民族团结先进人物。为解决少数民族生活的特殊需要,太原市拨专款新建了清真牛肉类加工厂和冷库,并新建了太原市民族饭店、长治市伊香斋饭店、运城市清真副食加工厂等。1988年以后,省财政每年拨专款数万元,用于帮助解决少数民族生产生活上的特殊困难。1990 年,国家民委和轻工部批准,确定长治市回民化学厂为全省惟一的民族用品生产企业,给予优惠政 策。同时,全省各级民族工作部门还积极配合教育部门,改善了十几所民族小学的办学条件,并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对少数民族考生报考普通高校和中等专业-🔥威尼斯144777cσm欢迎你可降低5分录取,这一政策对培养少数民族人才起到了积极作用。在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得到保障的同时,全省开放了多处清真寺和喇嘛庙,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受到进一步尊重,满足了少数民族群众宗教生活的需要。

  人口分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山西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口数量、分布发生了很大变化。1949年到1998年50年间,全省总人口由1280.9万人增长到3169.8万人,增长1.47倍。年均增长率为1.83%,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由82人上升到203人。按1998年行政区划,各地区人口数量、密度变化是:

  太原市总人口由67.8万人增长到291.1万人,增长3.29 倍,年均增长率为2.96%,人口密度由97人上升到417人;

  大同市总人口由105.9万人增长到278.6万人,增长1.63倍,年均增长率为1.95%,人口密度由76人上升到199人;

  阳泉市总人口由52.8万人增长到127.9万人,增长1.42倍,年均增长率为1.79%,人口密度由119人上升到287万人;

  长治市总人口由151.3万人增长到321.1万人,增长1.12倍,年均增长率为1.52%,人口密度由108人上升到229人;

  晋城市总人口由101.7万人增长到213.8万人,增长1.10 倍,年均增长率为1.50%,人口密度由107人上升到226人;

  朔州市总人口由62.7万人增长到134.6万人增长1.15倍,年均增长率为1.54%,人口密度由59人上升到126人;

  忻州市总人口由149.8万人增长到296.9万人,增长0.98倍,年均增长率为1.38%,人口密度由59人上升到118人;

  运城市总人口由180.7万人增长到471.9万人,增长1.61倍,年均增长率为1.94%,人口密度由127人上升到331人。

  临汾市总人口由138.7万人增长到386.1万人,增长1.78倍,年均增长率为2.07%,人口密度由68人上升到190人;

  晋中市总人口由138.1万人,增长到315.6万人,增长1.29倍,年均增长率为1.67%,人口密度由84人上升到192人;

  吕梁地区总人口由136.0万人增长到322.2万人,增长1.44倍,年均增长率为1.80%,人口密度由66人上升到161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山西的市镇人口很少,比重很低,而乡村人口比重很高。1949年,全省总人口1280.9万人,市镇人口102.6万人,占8.0%;乡村人口1178.3万人,占92.0%。之后,随着工业化建设的发展和市镇规模的扩大,市镇人口逐渐增多,比重上升,到1953年市镇人口所占比重突破10%,到1980年突破20%,1995年突破30%,1998年达到31.1%。同期,乡村人口所占比重由1949年的92.0%下降到1998年的68.9%。

  人口构成

  年龄构成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生产力的解放,人民安居乐业,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口出生率上升,死亡率下降,人口年龄构成向年轻化发展。1953年人口普 查,全省总人口中,少儿系数为33.89%,年老系数为 4.74%,老少比为13.99%,年龄中位数为24.13 岁,年龄构成属年轻型。1964年人口普查,少儿系数继续上升,年老系数、老少比和年龄中位数均明显下降,年龄构成更加年轻化。70年代全面推行计划生育,人口出生得到了有效控制,人口年龄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1982年人口普查,少儿系数下降为33.36%,年老系数上升为4.99%,老少比上升为14.95%,年龄中位数上升为22.80岁,年龄构成进入成年型。1990年人口普查,少儿系数下降为28.15%,年老系数上升为5.39%,老少比上升为19.14%,年龄中位数上升25.36岁。人口年龄构成进一步向老龄化趋势发展。到1995年老年系数又上升到5.97%,老少比上升到21.03%。人口年龄构成进一步向老龄化趋势发展。

  *少儿系数,指14岁以下少年儿童人数占总人数的比重。

  *年老系数,指65岁以上年老人口数占总人口数的比重。

  *老少比,指年老人口数占少年儿童人口数的比重。

  *年龄中位数,指人口年龄序列中半数人口所对应的年龄。

  性别构成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山西由于历史的原因,加之山西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对男性劳动力的需要,山西总人口一直处于男多女少状态。性别比(以女性为100)也一直处于偏高位置。1949年~1960年,山西总人口性别比例由111.82上升到 114.66。这是由于山西处于能源重化工基地兴建时期,大量男性人口迁入而致。1961年~1980年,山西总人口性别比例稳中有降,由112.73降至 110.38。1981年~1995年的15年中,山西总人口性别比例有升降,且仍在109~110之间变动,其间经历1982年、1990年两次人口普查,山西总人口性别比例分别高居全国第二、三位。直到1998年全省总人口性别比仍高居108.42,还没进入性别比"96~106"平衡区间。

  民族构成

  山西是民族种类较多的省份,但少数民族人口很少。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全省有11个少数民族,分别是蒙古、回、藏、维吾尔、苗、彝、壮、朝鲜、满、高山、羌族。全省总人口中,汉族人口1415.3692万人,占99.86%;各少数民族人口2.0316万人,占0.14%。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少数民族增为31个,增加了布依、侗、白、土家、哈尼、傣、傈僳、畲、拉祜、水、纳西、土、达斡尔、仫佬、锡伯、保安、裕固、京21个少数民族,减少了羌族1个少数民族。全省总人口中,汉族人口1797.466 1万人,占99.78%;各少数民族人口为4.0406万人,占0.22%。1982年人口普查,全省有34个少数民族,增加了哈萨克、东乡、羌、撒拉、俄罗斯、鄂温克、赫哲7个少数民族,减少了拉祜、仡佬、保安、裕固4个少数民族。全省总人口中,汉族人口为2522.764 5万 人,占99.75%;各少数民族人口为6.3805万人,占0.25%。1990年全省有45个少数民族,增加了 佤、拉祜、景颇、毛南、仡佬、普米、德昂、裕 固、独龙、鄂伦春、珞巴11个少数民族。全省总人口中,汉族人口为2867.6553万人,占 99.71%;各少数民族人口为8.2293万人,占0.29%。

  1953年~1990年,山西省少数民族种类由11个增长为45个,少数民族人口由2.0316万人增长到8.2293万人,增加了3倍多,比同期汉族人口增长速度快1倍,且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也逐渐增加。

  山西省少数民族人口很少,但分布很广,每一个县、市、区都有少数民族人口,属大杂居分布。1990年山西省人口在1000人以上的少数民族有6个:回族5.8098万人,占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70.60%;满族1.3319万人,占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16.18%;蒙古族2845人,占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3.46%;壮族2230人,占2.71%;苗族1105人,占1.34%;朝鲜族1066人,占1.30%。此外其他39个少数民族共3630人,占4.41%。

  少数民族在山西省没有形成大的聚居区,但回族在局部地区相对集中,形成了回民村、回民街。回族主要分布在长治市的市区及长治县、壶关县、长子县,太原市的市区,大同市的市区和大同县,晋城市的市区及阳城县,晋中地区的榆次市和太谷县,临汾地区的临汾市、侯马市、翼城县、曲沃县和吉县,运城地区的运城市、河津市、新绛县、平陆县和垣曲县;满族主要分布于太原市市区和古交市,大同市市区和左云县,阳泉市市区,长治市市区,朔州市的右玉县,晋中地区的榆次市,运城地区的河津市、绛县和垣曲县;蒙古族主要分布于太原市、大同市、长治市、朔州市的城区及天镇县、右玉县、怀仁县、五台县、榆次市、临汾市、绛县和垣曲县;壮族主要分布在阳泉市的盂 县,忻州地区的忻州市和原平市;朝鲜族主要分布在城市,农村分布极少。

  文化构成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山西的教育事业进入飞速发展时期,人口的文化素质有了很大提高,文化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1964年到1998年的34年间,全省大学文化程度人口由6.75万人增长到98.9万人,增长13.65倍;高中文化程度人口由20.34万人增长到330.29万人,增长15.24倍;初中文化程度人口由89.5万人增长到1105.94万人,增长11.35倍;小学文化程度人口由635.93万人增长到1073.61万人,增长0.69倍;文盲、半文盲由609.81万人减少到247.24万人,文盲率由51.05%下降到9.87%。同 期,每万人口,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37人提高到312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131人提高到1042 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497人提高到3498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由3530人下降到3387人;文 盲、半文盲由3385人下降到780人。初中以上文化程度人口大幅度上升,小学、文盲半文盲人口大幅度下降,到1998年,全省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1%以内,并获全国"扫盲先进地区"称号。由此可以看出,山西省人口文化构成的巨大变化和人口文化素质的提高。

  锡伯族世居呼伦贝尔大草原和嫩江流域。18世纪中叶西迁至新疆察布查尔等地,现多数居住在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和霍城、巩留等县,在东北的沈阳、开原、义县、北镇、新民、凤城、扶余、内蒙东部以及黑龙江省的嫩江流域有散居。

  阿昌族大部分聚居在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陇川、潞西等县。其余分布在盈江、龙陵等县。

  普米族的族源属于中国古代西北游牧民族氏羌支系,“普米”意为白人。主要居住在云南省怒江僳僳族自治州的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丽江地区的丽江纳西族自治县、永胜县和宁蒗彝族自治县;还有一部分居住在四川省木里藏族自治县和盐源县。

  塔吉克族虽然有欧罗巴人种的特征,但从远古时代起,他们就生息繁衍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现百分之六十的塔克克族人聚居在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其余分布在沙东、泽普、叶城和皮山等县。

  怒族是云南的古老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怒江僳僳族自治州的福贡县、贡山独龙族自治县、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和迪庆藏族自治州的维西僳僳族自治县等地。

  乌孜别克族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宁、塔城、喀什、莎东、叶城、乌鲁木齐等地。

  俄罗斯族是从18世纪后逐渐从沙皇俄国南迁到中国新疆等地的少数民族。在封建军阀盛世才统治新疆时期,被称为“归化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称俄罗斯族。主要散居在新疆的伊犁、塔城、阿勒泰、乌鲁木齐等地,内蒙古、黑龙江等地有少量分布。

  鄂温克族人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黑龙江省讷河县和内蒙古自治区。

  德昂族是西南边疆现有居民中最古老的民族之一,远在公元前二世纪就居住在怒江西岸。聚居于云南省潞西县三台山和镇康县军弄等地,散居在德宏、保山、临沧和思茅地区。

  保安族因信仰伊斯兰教和风俗习惯与当地回族略同,又被称为“保安回”。1950年根据本民族人民意愿,定名保安族。保安族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北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内大河家、列集一带。

  裕固族聚居在甘肃省河西走廊肃南地区,其余居住在酒泉黄泥堡地区。

  京族主要聚居在素有“京族三岛”之称的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各族治县江平乡的澫尾、巫头、山心三个小岛上,其余分布在谭吉、红坎、恒望及钦县。

  塔塔尔族主要分布在新疆伊宁、塔城、乌鲁木齐等城市。古称鞑靼。“塔塔尔”一词原意为“茅舍”。

  独龙族曾被称为“俅人”、“曲人”、“洛”、“曲洛”等。解放后根据本民族的愿望,正名为独龙族。现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贡山独龙河谷。

  鄂伦春族主要分布于内蒙古自治区的呼伦贝尔盟鄂伦春自治旗、布特哈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和黑龙江省呼玛、逊克、爱辉、嘉阴等县。

  赫哲族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黑龙江省的黑龙江、乌苏里江和松花江沿岸。少数散居于桦川、依兰、富锦三县和佳木斯市。

  门巴族主要聚居在西藏墨脱、林芝、错那等县。

  珞巴族主要分布在西藏东南部的洛渝地区,少数聚居于米林、墨脱、察隅、隆子、朗县一带。

  基诺族聚居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县基诺乡及其附近地区。

  汉族是中国56个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人口10. 42亿(1990年第4次人口普查),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汉族是原称为“华夏”的中原居民,后同其他民族逐渐同化、融合,汉代开始,称为汉族。 民族僳僳族

  最早生活在四川、云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带,后逐步迁到滇西怒江地区定居下来。主要聚居在云南省怒江僳僳族自治州和维西僳僳族自治县,其余散居在云南丽江、保山、迪 庆、德宏、大理、楚雄等州、县和四川的西昌、盐源、木里、德昌等县。

  僳僳族有自己的语言,僳僳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原有文字但很不完善,1957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字。僳僳族民间文学丰富多彩。《创世纪》、《我们的祖先》等神话、传说,是研究僳僳族远古历史的宝贵资料,也是中国民间文学宝库中的珍品。其诗歌比较讲究韵律节奏和整齐仗。在一些双关语的诗句中,常巧妙地包含着意境清新的隐喻,这是僳僳族诗歌最突出的特点。

  僳僳族非常喜爱唱歌对调,有“盐,不吃不行;歌,不唱不得”之说。民歌朴素感人,曲调丰富,传统舞蹈多为集体舞,有模仿动物动物的,也有表现生产生活的。传统乐器有琵琶、口弦、四弦和芦笙等。

  僳僳族以从事农业为主,种植玉米、水稻、荞麦等。僳僳族信奉原始宗教,崇拜自然。有的也信仰基督教、天主教。

  习俗

  怒江地区的僳僳族,都有春浴之习,届时大部分青年男女,都自带行李、食品和餐具到温泉处沐浴。 丽江地区的秀兰河在立夏前三天或后三天,水将变浑,据说含有大量的矿物质,饮用有治胃病的功能,用秀兰河的水做饭,饭呈红色,清香可口。届时还要进行蒸汽浴,沐浴后可治风湿病。沐浴期间,大家一同野餐,是僳僳族民间规模较大的郊猎野餐活动。

  僳僳族民间婚丧嫁娶均要宰羊(或牛)杀猪宴客。在请客时,不论猪肉、羊肉(或牛肉)都愿放入一 锅煮若是有贵宾至,还要煮乳猪招待,以两个月刚断奶的小猪为最好。待客要吃独品菜,就餐时主客都席地而坐,肉食分吃,剩余可以带走。福贡的一些僳僳族,在遇有客人光临时,主人常用核桃仁、生姜辣椒、大蒜等放入竹筒内捣碎,盛入木碗加盐待客。僳僳族待客饮酒最富民族特色,饮酒时两人共捧一碗酒,相互搂着对方的脖子和肩膀,一起张嘴,使酒同时流进主客的嘴里,称“同心酒”,至亲密友见面时常用这种喝法。

  禁忌:产妇分娩时,外人不能闯入室内,尤其忌讳持刀箭者闯入;屋内火塘上的三脚架,禁止蹬踏或 移动,也不能溅上唾沫和鼻涕,不能用脚代手往三脚架下添柴;忌伤害蜘蛛;丧事期间,死者的亲友 和同村人都禁止吃辣椒,否则被认为是对死者不敬。

  婚俗

  男女青年举行婚礼时,男女双方都要设宴置办酒席。在女方到男方家门口时,男方还要在门口摆一桌酒席,请陪同的客人喝喝酒。婚礼之后,新郎、新娘要互换碗筷,表示今后要互敬互爱。

  食俗

  僳僳族普遍日食三餐。仍然习惯于饭菜一锅煮的烹制方法,即在做饭时,先把米放入锅内熬煮,中间更换两次水,待米快熟时,放进青菜、白菜直至菜烂。平时很少单做菜,饭菜合一的粥煮熟后,全家围着火塘就餐。用作煮粥的米通常有玉米和荞麦。因大米种植较少,只有在节日或接待客人时才用大米做粥。

  居住在丽江的僳僳族喜食阴玉米饭,所谓阴玉米是指秋天刚熟的玉米包,去包叶后放入沸水中煮一下,然后阴干储存。食用时将玉米粒搓下,用木难舂去表皮,加上四季豆、猪头或猪排微火煮食,作为佳馔。大部分僳僳族都喜食玉米爆成的玉米花。

  僳僳族的肉食来源有家庭饲养的猪、牛、羊、鸡肉和捕猎的麂子、岩羊、山驴、野牛、野兔、野鸡和 河里的鱼,肉类的食用方法大都采用把肉抹上盐,放入火塘中烧烤后食用。

  常见的蔬菜有青菜、白菜、萝卜、芋头和各种瓜菜、薯类,辅以橘子、桃、花红、梨、季等多种水果。因当地盛产漆油,所有菜肴均用漆油烹制。如漆油炒鸡、漆油炖鸡、漆油煮甜酒蛋等。漆油煮甜酒被认为是产妇补虚的上等食品。

  僳僳族家家都养蜂,少则4、5群,多则十几群,每年秋季,家家都酿酒,所用原料除玉米、高粱外,还喜用稗子,并以稗子酒最好。酿酒时,先将原料捣碎,蒸煮后放酒药装坛封存,10天后即可启封冲饮,度数不高,淡而醇,有解渴提神之功效。

  僳僳族喜饮一种麻籽茶。制作麻迷茶时,先将麻籽入锅用微火焙黄,然后捣碎投入沸水中煮6-7分钟,取出沥渣,汤仍入锅放盐或糖煮沸即可饮用。麻籽茶洁白,多饮也像饮酒一样能够醉人。在贡山一带的僳僳族,受当地藏族生活方式的影响,也有喝酥油茶的习惯。

  典型食品:有漆油酒、清水煮小猪、猪蹄珍珠粥等。

  节庆

  僳僳族人使用自然历,借助花开、鸟叫等,把一年分成花开月、鸟叫月、烧山月、饥饿月、采集月、收获月、煮酒月、狩猎月、过年月和盖房月等10个季节月。传统节日主要有年节、收获节、火把节、中秋节和刀竿节。

  阔什节(年节) 民间最大的节日,为一年一度。过年节也为过年日,年食和酿制水酒,为祈求五谷丰一,每家都要将第一次舂出的籼米粑或糯玉米粑拿出一部分悬于树上做祭供,还分出一小碗喂狗, 因民间传说是狗把五谷带到了人间;有的地方还要把第一次舂出的粑粑喂牛,以感谢牛帮助人类耕地。年节的第一天,全家聚餐,并同饮同心酒。

  收获节 收获节大都在每年农历九、十月间举行。收获节最大的活动是家家都酿酒和尝新,有的人家甚至直接到地里一边收获一边煮酒,并伴以歌舞,常常通宵达旦,尽兴方散。

  刀竿节 牋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据说上刀竿是为了使僳僳人具有“刀山敢上,火海敢闯”的精神而设立的。

  现在世界上有多少民族

  由于民族划分的统计工作中还存在一些复杂情况,如世界上还同时存在着多种类型的人们共同体,有民族、部族、部落集团,甚至还有部落、氏族等,而人们对民族含义尚无统一的认识,故未能有统一的统计标准;同时有些国家和地区也尚未进行过人口普查等等,所以缺乏有关世界民族成份的完整调查材料。(据苏联科-🔥威尼斯144777cσm欢迎你民族学研究所1975年统计材料,世界约有2,000个大小不同的民族,人口在一亿以上的有7个(汉族、印度斯坦、美利坚、俄罗斯、孟加拉、大和、巴西等民族),约占全球总人口的42%以上;)。人口在5,000万~1亿的有9个(德意志、比哈尔、意大利、爪哇、墨西哥、泰卢固、英吉利、朝鲜族等民族),约占全球人口的12.5%。全球人口在10万人以上的民族共约550余个,其人数合计占总人口的99%。人口较少的民族有的仅百人或几十人。(如印度的安达曼族和明戈比族,印度尼西亚的托瓦拉族等等)。

  此外,民族有时也泛指历史上形成的、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各种人们共同体,如原始民族、古代民族、现代民族等。同时,还有其它更广泛的用法,如中华民族、阿拉伯民族等。

  

[责任编辑:普燕]

相关新闻

XML 地图